◆先秦??今寧夏全境、陜西與山西北部及內蒙古河套地區等,被統稱為“朔方”,為戎狄部落的游牧之地。春秋、戰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原前(公元前221年),市境尚未納入中原王朝版圖。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地。
◆秦 ?蒙恬率大軍北上抗擊匈奴,收復“河南地”(今河套平原),筑萬里長城,于市境內黃河東側(現銀川市興慶區境內)筑邊防城障渾懷障,設立渾懷都尉,屬北地郡轄,是為市境內行政建置之始。
◆漢??西漢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,筑廉縣(在今平羅縣),是為境內歷史上第一個縣級行政建制。
◆唐??前期屬靈州都督府管轄,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于市境黃河西設定遠軍,后升為縣。景福二年(公元893年)升為警州。
◆宋??市境屬陜西路靈州轄,置定遠鎮。至道年間(公元995年-997年)改設威遠軍。
◆西夏 ?宋咸平四年(公元1001年)定遠鎮為黨項人占。西夏景宗大慶元年(公元1036年)改定遠鎮為定州,設定遠縣。此前(公元1024年)西夏于州境內筑省嵬城。
◆明??屬陜西布政司寧夏衛。永樂初年(1405年前后)筑“平虜城”,嘉靖三十年(公元1551年)改為平虜守御千戶所。
◆清??屬甘肅省寧夏府。雍正二年(公元1724年)設置平羅縣。后又置新渠縣、寶豐縣。
◆中華民國??市境屬甘肅省寧夏道。民國十八年(公元1929年),建寧夏省,市境為平羅縣。民國三十一年(公元1942年),市境平羅縣析置惠農縣、河東增設陶樂縣。民國三十四年(公元1945年)設“寧夏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”,轄平羅、惠農、陶樂、磴口四縣。
◆1949年9月25日,市境解放。
◆1955年國家把石嘴山定為“一五”期間全國十個新建礦區之一。
◆1960年1月7日,國務院批準設立石嘴山市。
◆1972年2月23日,國務院批準設立銀北地區,轄平羅、陶樂、賀蘭三縣及大武口區(一區)、石嘴山區(二區)、石炭井區(三區)。
◆1975年11月23日,國務院決定撤銷銀北地區,恢復石嘴山市,由自治區直轄。市級機關由石嘴山遷至大武口。轄一區(大武口區)、二區(石嘴山區)、三區(石炭井區)、郊區4個市轄區和平羅、陶樂兩縣。
◆1987年1月,撤銷市郊區,恢復惠農縣,市轄大武口區、石嘴山區、石炭井區和平羅縣、惠農縣、陶樂縣。
◆2002年10月,國務院批準撤銷石炭井區,將其劃歸大武口區管轄,將寧夏隆德縣的隆湖吊莊及平羅縣崇崗鄉的長勝、九泉、潮湖三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。市轄大武口區、石嘴山區和平羅縣、惠農縣、陶樂縣。
◆2004年1月30日,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,設立惠農區。2004年2月11日,撤銷陶樂縣,將原陶樂縣除月牙湖鄉外劃入平羅縣管轄。市轄大武口區、惠農區和平羅縣。